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国培心得感言— 周玉娟:“考试不利群体”转优工作中的教育手段

旅游班   河北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   周玉娟

 

2014年10月24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夏金星教授为我们开讲。广西师大职师学院最初给夏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后进生研究》,但夏教授将其更名为《“考试不利群体”的认识与转化》,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后进生只是某一方面有偏差的学生,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夏教授引导我们转换视角、摒弃传统思维对“考试不利群体”重新进行认识,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葛尔曼的理论指出“后进学生”可能存在分析性智力不足的缺点,但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希望我们每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遵循“去了解学生,让学生信任你”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关怀,完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励学生,树立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夏教授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论证和风趣的回答令我折服。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的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也许今天后进生没有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但总有一天会收获成果的。18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发展智力、智能,培养人才。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是后进生转优工作中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感化——舍得感情投资

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如果学生对老师抱有好感,也就是持有欢迎的趋向和态度时,他就会非常乐意地听从老师的教诲,乐意去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哪怕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退缩。反之,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所体验到的情感不一样。前者,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被人信任等肯定的情绪,而后者,则是抑郁、颓靡等否定性的情绪。由此可见,情感因素与后进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转化——点燃学生头脑希望的火把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只要我们下得及时,润物细无声,就能改变班风、学风,就能转变差生,使他们茁壮成长。感化后进生只是为我们转化后进生打下基础,转化后进生才是我们教育后进生的目的。有了我们前一步的感化工作,这些后进生都已成为我们班主任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好朋友,教师就可以制定相应班规制度来约束这些有进步的后进生,才能使其脱掉后进的帽子,向好学生迈进。

三、优化——适时固本调节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牢记教师的态度对后进生来说是升温则水,降温则冰,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只有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才能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也就是对后进生进行“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