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度国家级培训成果—文秘专业学员教育科研立项申请书-潘丽娜
编号
教科研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课题负责人: 潘丽娜
课题组成员: 马学果、邹长明、姚晓民、卢莉、梁颖
申请日期: 2013年 6 月 1 日
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的意义(①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学术思想立论根据及独到之处。②研究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职校生处于人生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心理活动活跃,各种心理素质正在形成但又远没有稳定,可塑性大,易变性强。加上来自家庭、社会外在因素和自身成长的烦恼,职校生自身的不成熟又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方法和能力,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它有专门的场地、设施、课程等,还有懂教育的老师,因此,把孩子送到学校,将来的发展如何,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学校教育更是一种促进和转化,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效果,因而家庭教育对职校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专家指出,“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以前的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正日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所谓的教育社会化,即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将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促使我们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积极推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负担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在职校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组成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近10年来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职校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百余篇相关研究文献,收集了《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学校心理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等教材论著,在认真梳理和分析后,发现国内关于职校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对象资料不够充分详实,时代感不充分,针对90后职校生的家庭教育研究相对较少,与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如多数为独生子女等情况并不相符,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在整体研究方面,大多是心理现象的罗列或教育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研究也不够深入,多数只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的总结,相关研究和实证研究很少;在个案总结方面,大多是关于职校生学习心理、择业心理、自我意识、情绪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对职校生家庭教育方式方、构建家校合作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研究,也没有提出积极可行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原生家庭中,家庭教育方式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实施干预,及时追踪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探索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家校合作模式,为职校生的身心健康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创新之处 1.理论上,探讨家庭教育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 2.实践上,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积极干预,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预防、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视角、方法、途径等) (一)课题研究的内涵: 1.“职校生”:通常指在职业技术院校受教育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3年级的中职生。与初中、高中生相比,职校生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职校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幼稚与成熟、烦恼与希望共存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一个人不仅开始大量接触和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会掌握并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同时也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秘性的特点,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发生偏差,因此,常有人称它为“心理危险期。”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本课题研究中的家庭,是指原生家庭,也即亲生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是指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通常可分为4种类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本课题旨在探讨在原生家庭中,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3.“心理健康”:指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我们采用学校中常用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探究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教育对策”:指探讨职校生开展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构建家庭合作的新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位一体,能较好地推动职校生的心理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有针对性地实施实验干预,并追踪干预效果; (3)构建家校合作新教育模式,使两者二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当前我校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法); (2)家庭教育方式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特征分析(问卷调查法、文献法); (3)结合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跟踪干预效果(实验法、访谈法、个案追踪法); (4)探讨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6.个案追踪法 (四)研究工具 1.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MSSMHS) 该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衡性。该量表分为5个等级(1=从无,2=轻度,3=中度,4=较重,5=严重),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的症状或倾向越严重,即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由被试就自己近来的重复测验,再测信度在0.72-0.91之间,同质信度在 0.60-0.86之间;效度方面,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7-0.87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评分标准:因子分和总均分 (1)因子分:得分≥2分,有无心理问题的界限值;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3.99分: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分~4.99分:该因子存在较重心理健康问题;5分: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总均分:即该量表60个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60即是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均分: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5分: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自编《职校生家庭教育方式问卷》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常分为4种类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 民主型:由理智的态度和接纳的态度形成的教育方式; 溺爱型:由迁就的方式和保护的态度形成的教育方式; 专制型:由拒绝的态度形成的教育方式; 放任型:由忽视和拒绝的态度形成的教育方式。 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课题负责人潘丽娜,在职班主任,曾先后参与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五年制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结题)、校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背景下的学校创新教育实践与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曾主持校级课题《五年制高职礼仪教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曾先后发表《论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礼仪教育成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等3篇论文;论文《让礼仪教育成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获常州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论文二等奖。 2、马学果,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曾参与教育部2008年度重点课题《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并担任课题组主要成员,并先后参与《五年制高职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障碍之探索与研究》等3项校级课题,先后发表《教师心罚学生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核心期刊)、《学优生的消极心理剖析及其疏导对策》、《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成因剖析及教育对策》、《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等5篇论文。同时,担任教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工作,对职校生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 3、卢莉,中学语文高级,发表论文《对文秘专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案例实践》获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获内江市中等职业教育说课比赛一等奖,市直、中区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教研组示范课《公文的特点及写作过程》获得好评,《制发公文的规范化要求》获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说课比赛一等奖;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高教社杯”文秘专业说课比赛获全国三等奖。2011年12月第二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杯”文秘及相关课程说课及教师专业技能大赛获教学说课二等奖、专业技能二等奖。获得“内江市市直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担任四川省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获得“内江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4、姚晓民副校长,高级,德育骨干,在读教育硕士,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曾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 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曾参与教育部2008年度重点课题《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并担任主要成员。曾是市“九五”立项课题——学校“三自工程的实践和探索”(获市三等奖)的负责人,曾发表论文《用“兴奋点”激活课堂氛围》等论文,参与发表论文《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5、邹长明, 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整体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德育体系》、扬州市课题研究《新时期中职学生道德标准探究》,发表《中职德育目标的反思》、《让中职语文充满人文气息》、《浅析浮士德精神人性哲学的现代意义》,获 “扬州市优秀班主任”、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6、 梁颖,在职班主任,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曾参与课题《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如何为培养学生的专业专业素养服务》,已结题,并先后发表《兰亭诗初探》、《让高职语文动起来》等论文,曾荣获2005年校优秀青年教工,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班主任,有丰富的班主任经验。 四、主要研究阶段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具体分工 2.组织学习有关文献、专著、杂志(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3.初步编制问卷,进行课题调研,初步评估当代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2月) 1.开展心理普查,了解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编制《职校生家庭教育方式问卷》,并修改完善,正式施测,分析家庭教育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3.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如通过家长会、心理沙龙、心理讲座、校讯通、主题班会、心理访谈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给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访谈、心理讲座、心理选修课、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对学生及其家长实施心理干预,并对典型的个案及其家长进行个案追踪,并及时关注干预效果(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4.分工分组实施教育: (1)心理选修课、心理讲座、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2)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完善家校合作模式(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3)定期与个案交流,追踪教育效果(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5.研究组成员的研讨与个案交流,做好阶段性总结(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6.对受测的学生个案实施干预,比较前后测的差异,总结教育实效。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1.探索家庭教育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2.构建家校合作二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 3.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的台帐。 预期的成果形式: 1. 编制问卷《职校生家庭教育方式问卷》; 2.调研报告; 3. 构建家校合作二位一体教育新模式; 4. 搜集典型家庭教育个案,汇编撰写《家庭教育问题学生个案集》; 5.撰写研究论文;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 |||||||||||||||||||||||||||||||||||
六、部门审批意见:
部门负责人: 盖章 年 月 日 | |||||||||||||||||||||||||||||||||||
七、学校审批意见:
审批人: 盖章 年 月 日 |
六、部门审批意见:
部门负责人: 盖章 年 月 日 |
七、学校审批意见:
审批人: 盖章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