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扶瑶直上”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队前往桂林龙胜开展“打造龙脊上的红瑶文化,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时间:2023-08-22浏览:10

打造龙脊上的红瑶文化,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扶瑶直上”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队于2023年7月21至26日期间来到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红瑶寨、大寨村开展学习调研社会实践活动。“红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龙胜县龙脊镇泗水乡一带的山区里,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龙胜红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孕育出了刺绣和织锦两大传统手工技艺,因其古朴的手工制作方式、艳丽的服装配饰色彩、栩栩如生的文饰纹样和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广受人们喜爱。

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对象为瑶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继凤等从事红瑶服饰制作的传统手工艺人,在2014年龙胜瑶族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后,潘继凤作为传承人就肩负着非遗传承的重任。据了解,几十年来她不仅坚持传统红瑶服饰的制作,还参加寨子里的民俗演出,配合学校开展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及与政府部门合作完成红瑶服饰文化推广宣传活动,积极投身于红瑶织锦和刺绣文化的推广传承中。

目前随着龙脊梯田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瑶人民除了经营原始的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之外,还相继拓展了第二产业工艺品加工、土特产生产与各式各样的第三产业旅游服务,黄洛瑶寨为迎合旅游商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新增设了旅游商品售卖长廊,将已开发的旅游商品或从外部渠道批发引进的旅游商品进行集中展销,现已开发的旅游商品包括:瑶族图腾的钱包、挂袋、书包、帽子、香包、杯垫、坐垫等,这些旅游商品的售卖点往往能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挑选,商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当地村民也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红瑶服饰文化与相关旅游商品。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商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红瑶人民的收入,还有利于红瑶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商品为载体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与传播,通过本次深入细致的调研,本团队对龙胜红瑶刺绣及织锦的手工艺品现状、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手工技艺的基本状况以及手工艺文化资源的传播和传承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获取了目前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对产品传承创新的一些困境,为下一步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红瑶服饰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调研过程中本团队参加了红瑶一年一度的“晒衣节”活动,在晒衣节当日,红瑶妇女们纷纷取出箱底的花衣、饰衣、花裙晾晒,形成了红衣晒红半边天的独特景象,这一天是红瑶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据了解,近年来龙胜各民族自治县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作为全县的发展思路,创新推动“全县大景区驱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多民族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龙脊梯田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载体,推出了“开耕节”“晒衣节”“跳香节”“侗年节”等民俗旅游品牌,积极推动全县文旅产业振兴。文旅产业的发展使天然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机融合给本团队成员很大的启发,文旅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通过参加本次“晒衣节”活动,不仅感受到行走的民族自信,也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是紧密相连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在本次实地考察调研中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对红瑶服饰文化进行采集与记录,为后续进行红瑶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数字化资源库建立提供丰富的素材基础,同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思考如何将优秀的红瑶服饰文化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真正达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帮助红瑶服饰文化与制作技艺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将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红瑶服饰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非遗传承人潘继凤所获荣誉

 潘继凤传承人讲解红瑶服饰纹样文化内涵

 潘继凤传承人展示自制红瑶服饰与绣品

 团队成员与潘继凤传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