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我院教师邓敏博士研究成果|《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研究——恭城红岩村个案考察》

发布者:王颐宁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29


作者简介:

邓敏,女,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曾在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工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民族旅游、社区旅游、酒店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和省部级课题共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地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地厅级课题6项。完成著作3本,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

 乡村旅游与新型社区建设协同发展

 助力民族村寨乡村全面振兴

 ——评《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研究——恭城红岩村个案考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其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民族村寨不仅具有乡村田园观光资源,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助力民族村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我国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近5亿乡村常住人口,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的推进,“三农”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文化和旅游部等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中提到:“坚持旅游为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创新发展。到2025年,努力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均表明,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促进民族乡村地区发展是未来行业重点与热点。

 邓敏博士、教授基于以上视角和思路,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出版了《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研究——恭城红岩村个案考察》一书,这是一部既总结已有研究,又突破传统视角研究的高质量著作。本书在深入探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红岩村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涵盖了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的条件、发展评价的模型、发展主体、发展困境和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成为今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保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旅游品牌打造以及乡村振兴提供翔实而丰富的基础资料和案例借鉴。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瑶族村落,4A级景区。红岩村从2002年开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旅游;2007年4月,借着民政部先后推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的战略规划,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引导下已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至今也切切实实成为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千万工程”的典型案例。

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系统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脉络进行梳理,指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以乡村空间为依托,围绕乡村独有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民居房屋、自然环境和文化等内容的旅游活动其对当地社区经济、社区社会、社区文化、环境等方面会产生综合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则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对农村地区进行规划改革,建造多功能的综合性新社区。本书将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视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在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生态环境、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社区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展,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是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制定协同发展评价指数和等级,对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

乡村旅游与新型民族村寨协同发展涉及主体主要为政府、协同发展自组织、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民族地区旅游者、社区居民五类利益相关者,各主体的驱动力变化都会影响乡村旅游与新型民族村寨协同发展机制运行的整体效率。各主体均存在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本书通过协同论、博弈论等对以上五者的关系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列明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管理机制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微型企业缺乏旅游发展能力限制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做好基础设施规划与顶层设计、强化协同发展自组织建设、构建协同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加强社区居民人力资本建设和加强民族村寨乡村旅游者的管理与自我管理等详细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其他类似村寨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研究——恭城红岩村个案考察》一书可以为有效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理论支撑体系和方法,并进行示范研究。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带动关联产业、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富余人员就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构建和谐民族社区和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提供新途径。本书研究方法比较严谨,既有定量的数据分析,也有定性的深度访谈,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理论上,从社区参与、协同发展的视角,探究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要素、条件、模式;在实践上,以红岩村为样本,开展瑶族新型农村社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建设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的学术著作,对于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民族村寨旅游从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成功的案例,更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陆军,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洪绮哲,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保护研究。)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电话:0773-5834868
邮编:541004
学院纪委信访举报信箱: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师楼206办公室楼道旁
学院纪委信访举报邮箱:zsxyjw@163.com
监督举报电话:0773-5834868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